清明節的來歷
相傳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晉國有個大臣叫介之推,國家發生內亂時,他跟隨着晉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。一次逃難途中,乾糧已盡,重耳實在太餓,向一農夫討點東西吃。農夫隨手拾起一聲泥給重耳說:「兵荒馬亂,我自己也沒得吃,何來東西給你,你要吃就吃泥吧。」
但泥土又怎麼能吃呢?重耳絕望得哭了。介之推就說入村找食物,不久他端着個一碗肉湯,一拐一拐地走出來。重耳一口氣喝完這碗美味的肉湯後,問介之推這湯是哪裡來的?介之推支支吾吾,臉色蒼白,大腿一再流血。重耳再三追問之下,才知道這湯是介之推在自己腿上割下的肉煮的,他深受感動。
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,回國當了國君,就是史書上的晉文公。晉文公論功行賞時,漏了有救命之恩的介之推。介之推也看出晉文公是個「祇可共患難,不可共富貴」的人,他乾脆回家和母親隱居綿山(今山西介休縣)。
後來,晉文公想起自己忘記獎賞那位「割股奉君」的賢臣,心中十分內疚,連忙到綿山尋找,但見那裡山巒重疊,哪裡有介之推的影子。晉文公想,不如放火燒山,這樣就可以逼出介之推母子了。怎料大火一連燒了三天三夜,青山化爲焦土,仍未見介之推出來。晉文公派人尋找,才發現,介之推抱着一棵大樹,活活燒死了。
晉文公很傷心,爲了悼念介之推,下令禁止在這一天生火,不能燒火煮飯,自己帶頭冷食表示自責。以後代代相傳,形成了風俗,叫做寒食禁火,這一天叫寒食節,剛好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,是清明節的前一天。晉文公爲了紀念介之推,每年在寒食節和清明節兩天,在宮廷內外插上柳枝,老百姓也這樣做,漸漸形成一種風俗。直到現在,清明時節,很多人家的門口都插上碧綠的柳枝。後來人們又去野外拜祭介之推,以寄託對這位功成不居的先賢的崇敬。年復一年,便形成了掃墓和踏青的風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