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巴閉:有褒義與貶義兩種解釋。褒義有顯赫、光彩、成就輝煌,有很厲害的意思;貶義有囂張不可一世,橫蠻無理之意,又有很嘈吵的意思。因為囂張及逞強時必定提高了聲調,故有“嘈喧巴閉”這樣一句俚語。
例:你今次考咗九個A,真巴閉!/唔使咁巴閉,有麝自然香。/靜一靜好唔好?嘈喧巴閉好煩!
來源:中文詞語裏沒有巴閉,巴與閉合起來亦費解,這個詞語是音譯過來的外來語詞。早于唐宋時已有外地商人到中國經商,沿海地區外地商人雲集,他們的語言便在中國流行起來。
當其時,以中東、印度半島的商人最常到達廣東沿海,他們在語言溝通上的確有點困難,正所謂“雞同鴨講”,做起生意來有時產生了誤會,尤其在金錢上的爭拗引來的嘈吵在所不免。有爭吵便會提高聲浪,而外商經常又叫“BAPRE、BAPRE”,是呼天、我的天的意思。沿海居民不知這兩個聲音是什麼意思,觀察外商的身體語言、聲態,看他們很煩躁的樣子,又有囂張之態,於是便以這兩個音合成為一個廣州話獨有的詞語“巴閉”了。一個詞語的連用,視乎配合當時的實際環境,褒與貶在乎上下文的意思,不必定性。
摩囉:指印度半島的人,也泛指南亞大陸周邊的人,例如遠至伊拉克、伊朗,阿富汗的中東人士。這種稱呼為低劣的人所用便成了“貶意的稱呼”,其實是中性的稱呼,沒有貶義的。
例:去摩囉街行街,行古董店,可能有出其不意嘅收穫。/嗰便企咗一位摩囉差,係維持秩序嘅。/行近摩囉廟請肅靜!
來源:HERBERT A. GILES著的《與遠東有關事物之參考字彙》內有Moormen一條。原來是指那些頭上紮著白頭巾的中東人士。當時,稱呼為“白頭摩囉”。
Moormen慢慢被說成Morrman、Morra。用廣東語音讀外來語,便產生轉音,將廣府音代入外來語,變成了“摩囉”。從這種直接轉音而成的專有名詞來看,摩囉並沒有侮辱性質。中區荷李活道又稱摩囉街,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,可知當年開埠後,中東及南亞大陸的人士已居港並營商,語言亦由此而與居港的廣府人結合了。
咕哩:苦力,以勞力換取酬勞的人。因為當年一般人看不起苦力,因此使用“咕哩”一詞往往帶有貶義。
例:媽媽:“阿仔,你唔畀心機讀書,將來實做咕哩!”/請幾個咕哩過嚟抬走雜物。咕哩呢一行已日漸式微,現在好少用人力擔抬嘞。
來源:英語中有Coolie一字,解作苦力。Coolie有兩個來源:其一來自Kholees或Kolis,即印度人稱印度半島北部身分卑賤的拉其普特人的用語;其二來自Kuli,是南部泰米爾語,是薪金的意思;同一字在土耳其語解作奴隸。那些解釋申延到出賣體力、勞力謀生的人,按照百年前的社會階級分野,是低下的勞動階層。
究竟是Coolie先出現還是苦力先?是英文對苦力的音譯,還是粵語對Coolie的音譯?這問題一時難有定論。從機械大量代替人力後,咕哩這一行已式微了。
(來自香港電臺)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