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,廣州城建進入大發展時期。廣州府管轄南海、番禺、順德、東莞、新安(今寶安)、三水、增城、龍門、香山(今中山市)、新會、新寧(今臺山)、從化、清遠、連州(今連縣)、陽山、連山一州十五縣。 明代的廣州成爲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,是廣東最大的商業城市。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,永嘉侯朱亮祖認爲廣州城牆低、狹隘,要重新修建。他把宋代建立的中城、東城、西城連爲一城,再加以擴展,開闢了東北山麓,修築了北城今天的越秀山城牆便是當年所建,從現存的城牆仍然可見當年朱亮祖「辟城東北山麓,拓北城八百丈,上建鎭海樓」的宏偉規模。 廣州城擴建,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,經營瓷器、糖、香料、菓品、藥材、絲織品、布匹、漆器、錫器、藤竹製品、蒲扇、珍寶等的商店遍佈廣州。明正德九年(1513年),葡萄牙人科爾利到廣州,廣州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,他說:「廣州是我所到過的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。堅固雄偉的城牆、寬闊的街道、珠江上來往如梭的帆船、繁華的商業市場以及經營瓷器、絲綢的商店,目不暇接。」 廣州的商業日益繁華,廣州舊城外圍人口越發稠集,兩廣總督吳桂芳害怕城外沒有城牆保障,於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在城南築一外城,周長三公里,主要向南發展,把商賈雲集的濠畔街包括在內,稱爲「新城」。老城的南界爲如今的大德路、大南路、文明路;新城南界爲如今的一德路、泰康路和萬福路。新老城的東界爲越秀路。西界爲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。這樣,老城有八個門樓:大東門、定海門(即小南門)、文明門、大南門、歸德門、西門、大北門、小北門。新城也有八個門樓:小東門(永安門)、永興門、永清門、五羊門(清朝時稱五仙門)、靖海門、油欄門、竹欄門、太平門。從此,廣州城擴展到「後倚粵秀,南臨珠江」,這城市格局維持到清代。 清順治四年(1647年),在新城的南部增設東西兩翼城,直至珠江邊,各長六十多米,稱爲「鷄翼城」。 |